(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二 现代文阅读Ⅱ 重难突破 任务三 散文———赏析构思艺术 关注点一 分析文本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体会文章内容。分析“形散神聚”的特点是散文阅读的重要题型。 [典例1] (2024·忻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硷畔上的红枣树 李 峰 老家的硷畔上长着好多株大大小小的枣树,那些枣树的年龄都不怎么大,长得时间最久的枣树也就四十来年的样子。只因为这些枣树最初都是母亲亲手栽植的,并且亲眼见证了它们成长的全过程,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 说起枣树的栽植,毫不避讳地讲,还有过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陕北农村过春节的时候,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习俗。每当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储藏的红枣拿出来,并擦拭干净,用针线穿上彩色的布条、鞭炮、蒜瓣、糖果、铜钱、艾包……最后缀在新衣靠近肩膀的地方,像两根麻花辫子一样,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有时也会将红枣等一起串在一条线上,同样缀在左右肩膀上,像一张弯弯的弓背在脊背上。 类似带上这一“辫子”的,往往都是家里年龄最小的、父母最为娇惯的孩子才可以独享这样的待遇。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具有驱邪、积福的作用,寓意着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有些太过扎眼,特别是家里还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看见背着红枣辫子的弟弟妹妹不顾自己感受,在眼前来来回回不住地晃悠,他们有时能勉强坚持到过了正月初一,但之后红枣、糖果便会被哥哥姐姐们乖哄下来,然后生吞活剥了。 记忆当中,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的祖上种植枣树,夏天枣青的时候,枣树的主人会乖哄村里的半大小子,让他们在枣还青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等到了秋天枣成熟的时候会邀请他们一起来打枣。可事实并非如此,大概是枣树的主人打枣时不愿意让孩子们知道,但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慢慢地明白,能给别人吃东西也需要格局。小的时候经常会“误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只能冒着危险去打那些挂在树头上主人用打枣棍都打不下来的红枣,曾经用扔土疙瘩的办法打过红枣,也经历过不小心把小镢头挂在树梢上的尴尬。 有这么一年,我也弄不清楚家里究竟是从哪里搞来的红枣,母亲在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的情况下,把红枣神不知鬼不觉地挂在窗框靠近窑顶的地方。当我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一根废旧的布条将一个小到极致的红柳筐系在两扇窗门中间的“窗逼子”上,这无疑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让我惊喜万状。可想而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透过“咕噜咕噜”将咽的口水的诱惑,真的让人无法掩藏内心的那份激动。 我努力地去回忆,当时那么小的年龄,那么小的个子,我是如何将高至窑顶的红枣搞到嘴里来满足自己的口食之欲的。母亲又是如何隐匿了红枣晾晒、风干的过程而不被我们兄妹几个发现的。等到了除夕,母亲准备好鞭炮、蒜瓣、布条之后,才发现小红柳筐里的红枣早已不翼而飞。 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我都有些纳闷,难道就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一盘丰盛的美餐!这其中也不排除哥哥姐姐从中做过手脚,巧言难辩,背赃的肯定只有我一个。那一年春节,和村里的其他孩子相比,我的脊背上少缀了两串大红枣。等过了好多年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是她在老庄的大婶秋天打枣时给我备的春节时要缀的红枣,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一定是拿家里的其他东西交换得来的。当我和母亲再次提及这件事情时,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 母亲十八岁出嫁至李家。母亲当时虽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