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6200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5-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298106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发展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保护、共享 第1、2课 第3、4、5课 第6、7、8课 第9、10课 第11、12、13课 第14、15课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与保护?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材知识体系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目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起源:远古(多元一体) 奠基:春秋战国 形成:秦汉时期 发展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传承转折:明清时期 衰落与复兴:近代 : 预习反馈,构建体系 历史价值 现实价值 一、探发展历程,感文化特点 二、悟中华内涵、知文化价值 时空坐标 (一) 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分布:多元起源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发展:多元一体趋势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①核心:“仁”:关爱他人,顺应民心。 ②“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③“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④“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⑤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华夏认同: 2.儒家文化形成: 中原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血缘文化认同 民族融合 (1)春秋末期: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联系纲要 (上)有关内容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春秋战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