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期 春季 课题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教科书 书 名:道德与法治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剖析“李院士人生轨迹”,引导学生理解美德培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感受有美德的个人助力国家、民族发展的深层魅力,激发学生“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道德修养:观察“身边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身边的美德:用餐、考试、工作、公共场合、他人需要帮助等,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传统美德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际行动落实美德,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道德环境。 3.健全人格:辨析“美德情境的选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正确处理道德事件,调节人际关系,运用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从而增强生活事件处理、人际关系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 4.责任意识:实施“美德接力”班级7天挑战,强化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为家庭和谐提升幸福感,为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让学生自觉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教学难点: 学会将传统美德落实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 榜样导入,激疑引趣 视频: “南袁北李”-李振声,麦田里的英雄 躬耕天地间,筑牢大国粮仓。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4年9月13日,获“共和国勋章”。 结论:李振声多年以来坚定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不畏险阻,忠于国家,一直致力于中国“小麦新领域发展”。无时无刻都体现了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优秀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播放李振声院士躬耕于麦田的精彩片段,利用视频的简明迅速吸引学生注意,直观呈现榜样的美德,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小组合作,释疑解惑 环节一:研读典范 讲述中华美德魅力 图文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2008年4月以来,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定期推评“中国好人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精神,展现出了新时代公民的道德风貌。 思考: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中国好人” 思考:这一评选活动如何直观展现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P68) 环节二:传承美德 感受中华美德力量 活动1:家庭贫寒仍发奋 思考:你对材料中的哪一个瞬间印象最深?有何体会? 结论:尽管家庭困苦,总是在饥饿中煎熬,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李院士始终贯彻自立自强、刚健有为、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就像哪吒一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1)做自强不息的人。P69 活动2:小麦育种二十载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他们的工作启示我们应如何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结论:(2)做敬业乐群的人。P70 拓展延伸:分享你身边敬业乐群人物的故事,谈谈他们的工作需要遵循什么准则? 结论: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责贱之别。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认真负责,勤劳扎实: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活动3:理想高扬国家利益 思考:“我是农民的儿子”“助学金”,从李振声人生履历中谈谈如何践行中华美德? 结论:李振声院士经常强调“所有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是集体的成果,奖项也应当属于所有的人”。如此胸怀博大的李院士,一生都在助力学生成才、国家发展。 (3)做扶危济困的人。P70 活动4:走进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