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显诗抒怀是一个传统。古代文人每年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荀子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刘御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闲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施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七年级下册 陈子昂 古代诗歌五首 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幽州台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唐代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诗骨”之称。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陈子昂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诗歌 chuànɡ tì 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 古代诗歌五首 王安石(1021—1086) 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同是登高望远抒怀,它们的抒怀方式有何不同?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把握每一句的表达方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诗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突出时间绵长,一去不返。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诗人的孤独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