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据学者统计,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制度原因是( ) A.中央机构效率低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宦官专权的出现 D.内阁制度的形成 2.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3.《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据此判断,郑和下西洋的初衷是( ) A.了解海外形势 B.开拓贸易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 D.加强友好往来 4.明朝洪武年间,严格海禁,“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进行走私活动。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民间贸易并未断绝 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5.下图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要求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A.防御倭寇骚扰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打击走私活动 6.明朝在长城沿线的军镇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展开贸易。同时,中原地区还通过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可知( ) A.明朝为了获取优良战马开放马市 B.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以战争为主 C.经济互补是民族交流的重要原因 D.游牧民族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7.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在藏族地区设置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 (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8.一位日本学者认为:(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主要说明了奏折制度( ) A.使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有利于皇帝完全控制官僚队伍 C.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数量增加 D.能够提高决策效率 9.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是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独裁机制 10.下图所示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东南海防的巩固 C.中外联系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11.右图为驻藏大臣令牌。当时此令牌持有者( ) A.统领宣政院事务,主管西藏佛教和行政 B.掌管都司等机构,维护汉藏间经济交流 C.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选派流官治理西藏 D.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2.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局面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13.李治亭主编的《清史》指出,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清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中介”指( ) A.市舶司 B.十三行 C.南洋大臣 D.买办 14.今天,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