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皇帝的新装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呈报:报告(上级)。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理解词义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本文写于1839年,当时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对自然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还是家具、玩具等都可拥有生命,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这则童话全文约2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该7分钟左右读完全文。现在请你现在集中精力开始阅读,边读边快速厘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完成下面填空。 (1)以“ ”为线索:皇帝 新装 →骗子 新装→大臣 新装→皇帝 新装→小孩 新装。 (2)以“ ”为线索:骗子 骗→皇帝 骗→大臣 骗→百姓 骗→小孩 骗。 新装 爱 做 看 展 揭 骗 行 受 助 传 揭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1段) 皇帝爱新装 皇帝受骗 (第2—4段) 骗子做新装 骗子行骗 (第5—23段) 君臣看新装 大臣助骗 (第24—33段) 皇帝展新装 百姓传骗 (第34—37段) 小孩揭新装 小孩揭骗 课堂小结 你觉得课文中哪个人物最夸张 请选择文中一个人物,结合情节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示例(1):皇帝。他酷爱穿衣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他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探望,然后自己再去;在孩子道破真相后,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看上去似乎太夸张了,实际上正是虚荣昏庸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自欺欺人、丑态百出的写照。 示例(2):骗子。他们声称新衣有“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特性,在织布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 示例(3):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 你觉得课文中哪个情节最夸张 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 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处环境最夸张 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 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我们从课文的想象与夸张中看到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