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0842

七年级下册(2024)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联读教案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35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五首,联读,登飞来峰,望岳,登幽州台歌
  • cover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背诵并默写古诗,了解把握诗歌中的手法。 4.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古诗,了解把握诗歌中的手法。 2.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唐以前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建安诗歌等,格律自由、对仗不拘、篇幅不限;近体诗(形成于唐代)分为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用韵都有一定限制。但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诗歌都以其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内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感受古诗的特点,领略诗人们给我们带来的深厚哲理与思想启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初读感知 1.情境诵读 播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怆(chuàng)然 涕(tì)下 岱(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凌(líng) 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五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 2.探究步骤 (1)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 (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 (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登幽州台歌》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的眼泪横流! (2)《望岳》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就会认为四周的山峦看起来显得矮小。 《登飞来峰》 飞来峰顶上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 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朗读《登幽州台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2.探究过程 (1)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资料链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