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kàn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眼花缭乱。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xiè,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sǒnɡ入蓝天,最后仿佛独jù苍穹。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隧道( suì ) 巉峻( chán ) 穹顶( qiónɡ ) 拾级( shè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俯kàn( 瞰 ) 倾xiè( 泻 ) sǒnɡ( 耸 )入 独jù( 踞 ) (3)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秀色美景 B.清流急湍 C.眼花缭乱 D.映入眼帘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马克·吐温为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B.《登勃朗峰》虽是游记,但作者在行文时却用散文笔法写上山,用小说笔法写下山,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C.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法语意为“银白色的山峰”。 D.游记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贺兰山壮美的自然风光,加上丰富的历史文化,让人深深感受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贺兰山凝眸》一文,独具匠心,运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贺兰山的神韵和人文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 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 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 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