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3065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67564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谈谈宋朝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想一想: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916 960 1038 1115 1127 1141 1276 1279 1368 北宋建立 契丹建国 西夏建立 金朝建立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南宋灭亡 元朝统一 元朝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纲要上第9课 事为之防,曲之为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雪夜访普图》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前弊之政 弊 目 录 CONTENTS 防弊之政 新弊渐生 与弊共存 革弊之新 02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01 五代十国的教训 03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04 压力与危机中的变革 05 南宋的苟且偏安 一 前弊之政:五代十国的教训 目 录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代唐 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天子宁有种耶?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前代之弊———五代十国的教训 一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下辖的兵马、财物、徭役等,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这一制度设置(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了对相权的监督 D.完善了国家监察制度 B 二 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 录 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收权” 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收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四监司统管地方财政 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 “收权”的同时也“分权” D 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收权” 君弱臣强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 “分权”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C 台谏 :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仁宗有宰相23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13人。 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