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思考: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有何特点? 提示: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物种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交流物种少。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本课目录】 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它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材料】打开世界地图,亚洲、欧洲和非洲(西方俗称旧大陆)的陆地天然连接在一起,中间镶嵌着高山、大河和海湾。距今7000—350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史前农业全球化”的过程,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起源于西亚的麦类传播到欧洲、印度和中国,非洲的高粱出现在印度河流域,而小米(粟)从中国的黄土高原向西抵达西亚和地中海,水稻则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流通。外来物种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的饮食习惯。 ———《谷物的故事》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特点。 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以陆路交流为主。 问题①:根据教材,整理亚、非、美培育的作物。 亚洲 非洲 美洲 西亚:大麦、小麦、豆类;南亚:芋头;中国:粟、水稻 甜高粱、西瓜、棉花、咖啡 马铃薯、玉米、甘薯、番茄、花生、南瓜、可可、辣椒等 材料: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50%以上的农产品都来自由印第安人驯化的各种作物。 ———《全球通史》 背景 开始时间 行为主体 路线 物种 欧 洲 中 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美洲→欧洲 亚洲 非洲 16C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17C传遍欧洲各国 16C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传播比较缓慢 18C中叶,开始食用栽培; 18C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15C末,传入西班牙; 16C,传到英国等 明朝时传入,称“番椒” 万历年间传入,作观赏和药用; 光绪年间,开始作食用蔬菜 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朝时,通过西北、西南、东南传入;清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嘉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问题②:简述美洲食物物种外传的概况。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科学家们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两半球的联系之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 ———查尔斯·曼恩 1.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逐渐扩展。 3.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番茄等)自身的优势 1、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 2、玉米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为观赏产品。 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西亚、中亚→中国西北地区 菲律宾→东南南沿海地区 印度、缅甸→西南地区 清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道光《石泉县志》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马铃薯 马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