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25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由目前的资料看,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分布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核心区,向东北影响到红山文化,向东影响到大汶口文化,向南、向西分别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甘肃、青海地区。这表明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起源的特征 B.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C.庙底沟文化统一了各区域文化 D.彩陶的传播有利于地区间文化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庙底沟类型彩陶由核心区向周边扩散这一态势设置问题情境,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为考查内容。庙底沟类型彩陶由晋陕豫交界地带的一种区域文化,逐渐成为包括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甘肃、青海地区的共同文化,故 D 项正确。多元起源关注早期文明的分散性与独立性,突出不同地域文化的原生性差异,与多元一体聚焦于文明间的互动与融合不同,故排除 A 项。此时华夏族尚未形成,故排除 B 项。当时各区域文化并未统一,故排除 C 项。 汉武帝时期,刺史秩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秩级升至二千石并兼领军政。这折射出 A.中央垂直管理体系的延续 B.监察权与行政权的逐步分离 C.官僚机构规模的恶性扩张 D.地方行政层级的结构性变革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汉代刺史的称谓、秩级及职责变化设置问题情境,以汉代刺史制度为考查内容。西汉地方为郡县 二级制,刺史仅为监察官;东汉末年州牧成为实际的地方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故 D 项正确。东汉末年刺史转型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州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排除 A 项。刺史最初仅有监察权,但东汉末年又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监察权与行政权相结合,故排除 B 项。刺史秩级提升、职能转变与官僚机构规模大小并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C 项。 图1为唐朝中央财计组织制度运行简图。据此可知,唐朝这一制度 A.通过机构相互牵制保障财计运作规范 B.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构建财计体系 C.确立了古代中国财政审计独立的传统 D.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财计网络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唐朝中央财计组织制度运行简图设置问题情境,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为考查内容。从图中“会计牵制”“出纳分管”“牵制”等信息可知,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等机构间存在牵制关系,刑部、御史台参与监察、审计,这种设计旨在保障户部财计的正常运作,故 A 项正确。图 1 主要反映的是唐朝通过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构建财计制度,故排除 B 项。仅凭此图不能确定中国古代财政审计制度确立的具体时间,故排除 C 项。图中仅展示中央财计组织,未涉及地方财计网络构建,故排除 D 项。 据统计,宋代的134名宰相零星地分布在126个家族当中,继世为相的现象极少。有传的1953名士大夫当中,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多达1077名,占55.12%。这反映了宋代 A.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D.世家大族势力的消亡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宋代宰相及有传的士大夫的出身设置问题情境,以宋代社会的变化为考查内容。材料反映宋代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甚至官居高位,故 B 项正确。官员的来源与官僚体制的健全无必然关系,故排除 A 项。宋代除科举制度外,还存在恩荫等其他选官方式,故排除 C 项。“世家大族势力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D 项。 明朝有人认为赋税征银以后,“贪残奸佞之臣,专事乎银。窃上剥下,以济其私。交通关节,以崇其宠。责轻而迹难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