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8053

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371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谁的话语吸引力强、影响力大、谁就能占据主导、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只有掌握话语的主导权,才能掌握中国道路的定义权、中国精神的阐释权、中国形象的塑造权。 更深层次地看,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之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使当代中国理论、中国价值走向世界。 (摘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材料二: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基本思路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破除“传统一现代”的抽象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将传统理解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将现代理解为进步的、文明的、发展的,认为传统必然阻碍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否定传统。二元论还常习来阐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差别被建构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悬殊与文明之间的对立。破除“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其直接意义在于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其一,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人类社会难题和现代性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关键在于破立并举,双管齐下。为什么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理论、话语表现为对西方学术、理论、话语的“学徒状态”,即陷入百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中,用西方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而在西方活活和西方叙事框架下,是不可能真正揭示“中国道理”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项紧迫的思想任务就是摆脱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叙事,提出真正的“自我主张”。当前,在国际舞台上,中西之间文化软实力较量、国际话语权争夺,在很多情况下是因绕现代化叙事展开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治语体系,展开多元现代化叙事。一方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壤中以巨特方式展开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云界现代性谱系”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新范式、新类型。 (摘编自唐爱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材料三: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