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课标分析: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分别表现为古代文明的扩张、帝国的建立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交往。而从这三者的关系来看,帝国的建立是文明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又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结果。 【教学分析】 从教材地位来看,本课是高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此教材以通史体例呈现,只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教师应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在历史时空背景下把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技能。 从单元主线来看,本单元的时间段正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世界通史的重要一环。本单元共分为四课,涉及的学习内容有早期文明的产生、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多元发展(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巴尔干半岛-爱琴海岛)、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帝国的扩张(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以及文明的交流。其中古代世界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扩张与交流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而本课学习主要围绕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展开,文明扩张与交流是本节课展开论述的重要主题。 从课程内容来看,本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有别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各子目在时空背景上密切相承的“通史特征”,本课体现了景别切换式的时空透视,极具层次性。如“古代文明的扩展”从长时段和大空间介绍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过程;“古代世界的帝国”则从中时段介绍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过程与区域性影响;“文明的交流”则重新回归长时段,从区域交流和中西交流两个角度展示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古代文明扩张的基础之上,依托史料分析这一时期古代世界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并利用文明史观从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世界历史(上)》的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已分4-6三个课时对希腊城邦与雅典的民主政治、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扩张、罗马城邦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的兴衰以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因此,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古代世界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学习并未涉及古代文明的扩张与不同区域文明的早期联系这两个方面,故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应注意这两方面内容的补充与解释。而在史学素养方面,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历史训练已有明显的提升,但教师仍需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等多种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明确的时空框架下了解这一时期文明的扩张与交流;同时教师可借鉴布罗代尔的多时段理论,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史实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以增加时空层次。 教学立意 贝希斯敦铭文是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从其地理位置来看,贝希斯敦铭文所处的伊朗高原西部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枢纽”,古埃及与古希腊的文明在此附近交锋;其同时也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大陆的帝国———波斯帝国的发源地。从贝希斯敦铭文的内容来看,它记述了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的扩张过程和治理措施,是了解古波斯帝国的重要史料。而从贝希斯敦铭文的象征意义来看,它以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不同的语言歌颂功绩,象征着军事扩张下的民族交融。此外,贝希斯敦铭文所处的伊朗西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