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8674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11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 cover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 主要包括“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国家的过程。本节课内容涵盖了人类起源、文化遗存、社会组织、早期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特征等,社会性质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原始社会星罗棋布、多姿多彩的石器文明,也能掌握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张扬个性,高中首课激趣为要。知识储备而言,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一曾有学习,但多是机械记忆,并未了解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法制在初中教材没有提及,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并以唯物史观进行认知引领。通过有效提取史料信息来进行历史解释是高中学习的新课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以助推学科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地图,知道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特点。(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总结表格,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各遗址的文化特征。(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演变历程,比较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不同特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夏朝的继承制度;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难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展示元谋人门齿化石。 教师讲述: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那么,元谋人处于什么时代?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中国早期国家是怎样的形成与发展的?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提问: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我们怎么区分这两个阶段? 教师补充: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比较具代表性得有北京人,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这种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常见的有斧、凿、刀、镰、犁、矛、镞等。 过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他们的生活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提问学生:旧石器时代都有哪些人类遗址?有什么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资料进行补充总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两颗人类门齿,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遗址堆积层,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测定其生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这些人类遗址大部分分布于水源附近,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可以说水孕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过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