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 考点一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 2.地球仪: (1)经线、纬线的特点。 项目 经线 纬线 图示 形状 半圆(2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 (在两极缩小成点) 指示 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长度 所有经线的长度 赤道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2)经度、纬度的划分。 项目 经度 纬度 图 示 变 化 规 律 从0°( )向东、向西,度数增大到180°。东经180°和西经180°重合 东经(E)西经(W) 从0°( )向南、向北,度数增大到90°。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纬度各为90° 北纬(N)南纬(S) 半球 划分 东西半球分界线: W和 E 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3)重要经纬线的地理意义。 重要经纬线 地理意义 (0°) 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 最长的纬线圈 南北回归线 (23.5°) 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 (66.5°) 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30°、60°、 90°纬线 低、中、高纬度划分界线 线(0°) 东、西经度的划分起点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易错点 1.东西经≠东西半球: 东西经分界线:0°经线和180°经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低中高纬度与五带的范围: 考点二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公转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 项目 旋转中心 运动方向 周期 现象 自 转 地轴 自西 向东 一天 (24小时) 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 公 转 太阳 自西 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2.地球的公转示意图: 地球公转位置及其地理现象: 节气 A B C D 日期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太阳 直射 点位 置 ① ② ③南回 归线 ④ 昼夜长 短(北 半球) 昼夜 平分 昼最短, 夜最长 3.五带的划分(连一连): 1.地球形状与气候: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气温逐渐降低。 2.地球自转与气温: (1)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 (2)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早晚相反。 3.地球公转与气候(以北半球为例): (1)夏季太阳高度大,昼长夜短,气温高。 (2)冬季太阳高度小,昼短夜长,气温低。 考点一 经纬网的判读 (2024·遂宁学业考)如图为某日从极地上空观察到的光照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 A.(45°S,30°W) B.(45°N,30°E) C.(45°N,30°W) D.(45°S,30°E) 2.图中A点位于B点的 方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3.图中B点位于 半球, 带,此日的节气为 ,此刻正值 ( ) A.东 南温 夏至 日出 B.西 北温 夏至 日出 C.东 南温 冬至 日落 D.西 北温 冬至 日落 [思维路径] 信息 提取 箭头方向、图中的经纬度、A和B的位置 综合 分析 (1)通过自转方向(北逆南顺)确定为北半球图,A点处于赤道和极点中间,为45°N;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度数差是30°,通过自转可判断,A点在0°经线东侧,被30°E穿过 (2)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以距极点远近判断南北,A点位于B点的南方;箭头由B点指向A点,可知A点位于B点的东方 (3)B点为30°W,在20°W西侧,为西半球;该点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图中所示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B点位于晨线上,处于日出时刻 易错 易混 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0°→160°E为东半球 [借题发挥] 4.(图上标注)如果将C(30°,120°)标注到图上,可以标注 个点;将D(0°,0°)标注到图上,可以标注 个点。 1.判断点的经纬度位置: 2.判断点的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读:“小东大西”。 ①经度<20°全在东半球;经度>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