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1596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49518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甘肃省,图片,试卷,语文,考试,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一)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问题请在答题卡相对应答题区域作答。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孔 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 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所以,在孔子看来, 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之所以重 “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日:‘由 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 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 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 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 在。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好学”“乐学”是“博学” 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 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 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 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 积系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 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孟子的“约学”思 想源自其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必向外 学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 “求放心”“由博返约”“深适自得”三个过程。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治学、求学就是求得失去的良善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本有的,但这四心也只是端倪而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 子·告子上》),人应该将治学功夫用于求放心之上。然而“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孟 子·告子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 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心更要养心,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 第1页共8页2025 学年嘉峪关市第一中学考试卷高一语文答案(4 月) 1. C 2. D 3. C 4. ①“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习掌握了前人已 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 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2 分) ②“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之上,没有“思”, 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2 分) 5. ①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 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