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湘科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2 2 空气有质量吗 4 3 空气怎样流动 8 课标要求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具体要求:(1-2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3-4年级)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具体要求:(3-4年级)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6年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具体要求:(3-4年级)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知识内容分析 “空气”知识是作为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混合物质,也是学习气体的典型代表。 空气特征与性质,代表了一般气体的特种与性质,属于物质科学。 空气的组成成分、空气流动形成风,主要是基于物质科学对地球科学中一种天气现象的初步认识。 空气组成成分对生命的作用与意义,体现了无机物质对有机生命体的意义。 “空气”虽划在物质科学,实际上不可分离地与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以形象感知为基础的。 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抽象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获得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形象思维就是以事物形象为载体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符号为载体的思维。) 学生对“空气”是熟悉的。但“空气”却是视觉不可见、嗅觉不可知的。 因此,空气的静态存在方式、自身的质量、运动的形成,都需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去体验学习。 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是空气占据空间吗?(探究情景:固体、液体占空间) 实验一,是通过密闭容器内空气占据空间,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二,是通过改变密闭容器内空气的量,改变其所占空间,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容易地改变的。 2是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情景:感知与科技史) 不像固体、液体可由力直接感知,只能采取测量。 3空气的流动(探究情景:各种空气流动情况) 实验一,小风扇的转动,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实验二,模拟一般情况自然界的风。 教学指导 1实验一,漏斗中水下不去,证明“空瓶”内空间被空气占据。用细棍反复插入漏斗颈,注意观察,两个现象:有水流进去、水面有气泡产生。气泡是被水挤出的空气。“空瓶”内是空气。 实验二,控制瓶口开闭,调节瓶内空气量。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敞口容器内也充满空气,且空气自由出入。气体以弥散的方式进入到任何可进入的空间。 2空气质量称量,必须练习好天平的使用。 3强调,自然界的风(我们感受的主要是平行地面的自然风)是空气的冷热变化形成的。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 昆虫 12 2 鱼 14 3 鸟 16 4 哺乳动物 19 5 珍稀动物 22 课标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2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4年级)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知识内容分析 典型动物: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蜗牛、水母、墨鱼、贝、螺),节肢动物(昆虫:六足纲),鱼类,鸟类,哺乳动物(脊椎动物)。 进化特征: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以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为标志。 运动特征:无骨骼,外骨骼,内骨骼。 繁殖特征:卵生(软壳、硬壳),胎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外部结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