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4145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6084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联合,答案,PDF,试题,语文
    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 2025 春季学期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 “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 又音译 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 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 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 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天王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 传后,公元 6~7 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 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天王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 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记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 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 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 中不仅经常出现“忿怒哪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八臂”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载无异。随着密教的兴起和毗沙 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 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 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 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 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 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数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 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 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 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 “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矶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 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 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 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 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 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 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 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 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