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4711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381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期
  • cover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阅读 (70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恩格斯这里指出的“术语的革命”,具有丰富的内涵。 术语的革命体现为重释旧概念与创造断概念这两个方面。一是重释已有术语,提升其理论阐释力、批判力。马克思重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批判了“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人”,揭示出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科学玩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石。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二是创造新术语,提供理解问题的断视域。马克思创造的“劳动力”概念,就提供了理解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新视域,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用劳动解释商品价值的循环论证难题。恩格斯指出:“那些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而无法解决的困难,一到我们把‘劳动力’价值作为出发点,就消失不见了。” 术语的革命是实现科学变革的内在要求。恩格斯以化学为例,高度评价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参与物体燃烧过程的气体命名为“氧气”的价值,认为这突破了“燃素”范畴的束缚,“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恩格斯由此进一步指出,如同拉瓦锡提出的“氧气”这一术语推动了化学新发展一样,马克思重释的“剩余价值”这一术语也推动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术语的革命”的论述,彰显出巨大的思想力量。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又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们要善于从这座“富矿”中确立术语革命的基点,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识性概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要选择一些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水语进行新的赋义,提升其阐释中国的理论效力。广大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积极建构一批说得透、传得开、叫得响的中国话语,不断完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坚实概念基础。 (摘编自付高生、李晶《术语的革命》) 材料二: 金融、银行、货币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金融水语。那么,这些术语是如何出现在汉语体系、语境中的呢 孙大权在其所著的《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书中梳理了 20世纪初中文文献“金融”一词的使用。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无逸在专文中首次使用“金融”来讨论中国金融被外商银行控制的情形,认为有必要发展本土资本来摆脱这种控制。之后,这一词语开始被高频使用。到了民国年间,大学商科银行学的课程开始明确为“金融论”。书中还讨论了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近代学者和金融业界从货币市场、货币资本移动等诸多角度对金融一词的概念定又,并就金融机关、金融市场、金融恐慌等概念在近代的提出和应用进行了梳理叙述。 “银行”一词的出现时间在中国宋代,但含义是制造银器的行业。1819年,马礼逊将“银”译为英文“货币”,而将“行”译为英文“商业机构”,这就为之后来华西方人用“银行”指称“货币经营机构”创造了可能。至1854年,香港刊物提及头一年福州发生的金融机构挤兑事件,开始用“银行”未循代中国传统的钱庄、银号。有意思的是, “银行”一词是从近代中国传至日本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之前,并无本土或外资银行机构。但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