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5654

部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景语寄情 测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483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主题,答案,测试题,寄情,景语,阅读
  • cover
部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景语寄情 一、(23-24八年级下·广东肇庆·期末)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C.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 蜀民遇晋氏饥歉,三五辈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石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选自杜光庭《神仙感遇传》,有删改) 闾井:一指房屋、水井等建筑物,二指闾里,居民聚居之处。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文字) 因值群鹿骇走 查阅字典法:①物与价相当②执持③遇、遇到 (1) 徐行市中 语境推测法:“徐”是修饰“行”这一动作的副词 (2) 密志归路 课内迁移法:处处志之 (3)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 5.【甲】【乙】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情节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你任意写出两点 6.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误入桃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乙】文中蜀民所到的小成都,房屋排列整齐,居民聚居处非常热闹。 D.两文所虚构的安居乐业、宁静和平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没有战争、剥削、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23-24八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