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修辞手法专项之“通感”]讲义 一、通感的定义与核心要点 通感(又称“联觉”“移觉”)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指通过感官的跨界互通,将一种感官的体验转化为另一种感官的感受,从而突破单一感官的局限,创造出新奇、立体的表达效果。 它的核心是“感觉的挪移”———将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转化,以此感觉写彼感觉,让抽象的感受变得可触可感,使描述更加生动新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经典文本中的通感例句与解析 [精彩典例赏析1] 《紫藤萝瀑布》通感例句赏析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赏析: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嗅觉(芳香)转化为视觉(浅紫色),通过色彩赋予无形香气以形态,呼应紫藤萝的繁茂;“梦幻一般笼罩”进一步将视觉延伸至幻觉,虚实交融。 手法:嗅觉→视觉→幻觉的多层通感。 作用:① 以“浅紫”联结花色与花香,突出自然与生命的浑然之美;② “梦幻笼罩”暗喻作者被紫藤萝的生机抚慰,从焦虑走向释然,呼应“生命长河无止境”的主题。 语言:简净柔婉,画面感与哲思并存。 [精彩典例赏析2] 《社戏》(鲁迅)通感例句赏析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赏析: “宛转,悠扬”的笛声(听觉)与“豆麦蕴藻之香”(嗅觉)通过“弥散”一词交融,笛声化作可感知的气态介质,与夜气、香气共同形成沉浸式场域。 手法: 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沉浸)的通感层递,以“沉静”“自失”将感官体验转化为心灵震颤。 作用: ① 声音与气味的互通构建立体乡村夜境,凸显自然之美与童年记忆的温润; ② “自失”与“弥散”暗喻个体与环境的消融,传递对纯粹本真的向往,呼应文中“乐土”主题。 语言: 叠词(宛转、悠扬)摹声传情,“弥散”“笼罩”等动词化抽象为具象,简笔中见诗意与哲思。 [精彩典例赏析3] 《荷塘月色》(朱自清)通感例句赏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赏析: “缕缕清香”(嗅觉)与“渺茫的歌声”(听觉)通过通感手法跨界交融,将无形香气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韵律。 手法: 嗅觉→听觉的通感映射,以“歌声”的悠远缥缈类比香气的若即若离,二者均具“轻盈、断续、梦幻”特质,形成感官间的同频共振。 作用: ① 以听觉的“渺茫”强化嗅觉的“幽微”,勾勒出荷塘月色的朦胧意境,暗合作者“超出平常的自己”的片刻抽离; ② 歌声的“远处高楼”增添空间纵深感,暗示现实烦恼与心灵暂得安宁的距离,呼应“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的精神突围。 语言: “缕缕”叠词摹写香气的细长柔婉,“送来”赋予风以拟人化动作,“仿佛”连接虚实,使通感自然无痕,语言如月光般清润,在写实中见空灵哲思。 三、通感的艺术价值与总结 通感(联觉)作为一种跨感官的修辞艺术,其核心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 打破感官壁垒,创造多维体验 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跨界融合,使抽象感受具象化,构建立体可感的艺术世界。 例: 朱自清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荷香(嗅觉→听觉),让香气拥有声音的悠远韵律; 鲁迅用“豆麦蕴藻之香”写笛声(听觉→嗅觉),使声音成为可嗅闻、可触摸的气态介质。 2. 强化情感浓度,赋予体验温度 通过感官的联动,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生理反应,增强情感表达的冲击力。 例: 《社戏》中“心沉静又自失”,借笛声与香气的通感,让童年的陶醉感从听觉渗透至心灵,成为情感记忆的“气味锚点”; 宗璞写紫藤萝“香气是浅紫色的”(嗅觉→视觉),用色彩的明亮感传递生命复苏的喜悦,让情感可“见”可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