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7073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2819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国人,失掉,自信,同步,练习,学生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点一对一 驳论的主要方式 典题示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采用了什么驳论方式?              【答案】文章主要采取了驳论据和驳论证的方式,在开篇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后,开始反驳:①首先说这些论据与自信力没有关系;②接着用“夸地大物博、求国联”的论据推出只有“他信力”的结论;③“求神拜佛”只能发展“自欺力”,反驳了对方论证过程的荒谬,论点不攻自破。 指点迷津 一篇驳论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反驳方式,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会推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小试身手 本课第6题、第11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当黑暗如阴霾笼罩,前路看似渺芒,一些人用脂粉伪装、靠麻醉逃避,也有一些人被诓骗、遭诬篾。但总有勇敢者省悟,他们以舍生求法的决绝,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用热血与智慧,为众人开辟出希望之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笼(lǒnɡ) 诓(kuānɡ) 省(xǐnɡ) 脊(jǐ) B.笼(lǒnɡ) 诓(kuǎnɡ) 省(shěnɡ) 脊(jí) C.笼(nǒnɡ) 诓(kuǎnɡ) 省(xǐnɡ) 脊(jí) D.笼(nǒnɡ) 诓(kuānɡ) 省(shěnɡ) 脊(jǐ) (2)语段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 芒 改为: 茫  ② 篾 改为: 蔑  ③ 生 改为: 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正是因为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B.凡是工作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通过埋头苦干取得的。 C.战争结束了,丈夫却一直没有回来,小翠想各种理由,用种种假设来安慰自己,真是自欺欺人。 D.综观中学生写的作文,怀古伤今、空洞无物的比比皆是。 【解析】A.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B.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C.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此处褒贬误用。D.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故选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曾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三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解析】A.搭配不当,“次数越来越高”搭配不当,可以把“高”改为“多”。C.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以去掉“构成”。D.语义重复,可去掉“浑身”。故选B。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词)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借代)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代) 【解析】A.此句中的“他信力”是仿词。B.此句中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