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垂髫( ) 诣太守( ) 篁竹( ) 清冽( ) 佁然( ) 幽邃( ) 箬篷( ) 篆章( ) 关雎( ) 寤寐( ) 溯洄( )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 ) (2)落英缤纷( ) (3)欲穷其林( ) (4)阡陌交通( ) (5)咸来问讯( ) (6)及郡下( ) (7)心乐之( ) (8)潭中鱼可百许头( ) (9)俶尔远逝( ) (10)斗折蛇行(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____同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忘路之远近 C.如鸣珮环,心乐之 D.乃记之而去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B.《核舟记》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说明,条理清楚。 C.《小石潭记》的主旨是抒发作者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忧伤的情感。 D.《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李清照字易安,韩愈字退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名句默写。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 (2)《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_____。 (3)《式微》中表明受奴役者处于非人处境的诗句是 _____。 (4)《子衿》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诗句是 _____! (5)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___。 10、班上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积极参入其中。 (1)请你设计三个活动方案。 (2)向语文老师建议使用其中的一个方案,你会怎么说? 同学们为编辑的诗集起一个名字:《诗海遨游》,你能说明其创意吗?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