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7927

湖北省新高考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404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4月,试题,语文,测评,质量
  • cover
湖北省新高考联盟2025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于“常”的附庸地位。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这股标新立异的文化潮流不仅在晚明社会、文化、文学等各个角落里回响激荡,也对清人的一些创作思想、审美理念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整体而言,诗文领域中“奇”观念的发展和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领域中的“奇”观念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路径。对于相对传统的诗文来说,作者并不面临对于自身文体存在合理性的解释问题,他们更多面临的是:面对固有的思想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传统,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并不断创新。对于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这类边缘文体来说,“奇”观念的展开首先面临着如何论证自身书写言说合理性的问题。在这类文体中,“奇”往往被细致区分为“奇人”“奇事”“奇文”三大类,并且都存在着鲜明的“常”中出“奇”之倾向。这反映出此类偏向于叙事性的文学样式,一方面在人物、事件、情节安排、文学书写等诸多层面上都有着“奇”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攀附传统儒家道德,以此来抬高自身的文化地位,论证自身的文化价值,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对诗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等领域中的“奇”观念进行一种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不难发现诸多文学类型中的“奇”存在着一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奇”具备一种超异性。无论是“奇人”还是“奇书”,都表现出一种对于寻常、普通的强烈超越愿望:“奇人”往往要和凡夫俗子拉开距离,而“奇书”也往往要同平平之作划清界限。文人在对“奇人”“奇书”进行激赏与标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对自身进行文学姿态的塑造与文化品位的彰显。 其次,“奇”具有一种对于当时文化秩序的颠覆性。“奇”往往表现出对于现有文学传统、文化体系的突破与重构。以“奇”自居的文人往往具备高度独立的人格特征,以文学革新、文化创新为最终目的。 最后,“奇”在发展过程中又体现出对于“常”的妥协性。无论是在诗文领域还是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领域,“奇”都以突破现有秩序为目标,但最终又都回归到了“常”的路径上来。一方面,文人在求“奇”的过程中往往以“异端”“奇人”自居,充分表现出自我的特殊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最大化,还是要回到主流的文化秩序中来。最终,“奇”和“常”在激烈的碰撞、交锋之后,往往会形成相互妥协、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 材料二: “奇”在哲学层面上具有两重性,既表示“常”外见“奇”,又表示“常”中出“奇”。自发源伊始,小说就以其独特的虚构性特点构造着一个个神秘诡谲的奇幻世界,“常”外之“奇”多代表想象世界的神秘诡谲,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随着明代神魔一类小说的兴起,小说理论家多针对小说怪奇的内容对“奇”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要重视“常”中之“奇”。 金圣叹对于描写“牛鬼蛇神”等“常”外之“奇”的创作方法并不欣赏。他就认为小说的情节应该具有传奇性、惊险性,但这种奇险不能脱离现实,而应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如《水浒传》第五十四回的“陡然插入奇文,令人出乎意外,犹如怪峰飞来,然又却是眼前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