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富贵不能淫》中对“大丈夫”的论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当坚守准则和保全生命不能兼顾时,要如何选择?齐读文章,找出孟子的解决方法(中心论点)。 能够坚守“仁”“义”“礼”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辅助知识: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尤其注意标红字的读音和加粗句子的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gǒu / / / / / / / / / / / / / wéi wù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 / / / / / / dān gēng fú cù xiàng wèi wéi wèi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者也 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 作者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喜爱 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命 正义、道义 鱼 熊掌 生 义 舍 取 比喻论证 舍 取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生和义不可得兼” 类比论证 舍生而取义 类比论证: 使抽象复杂的道理简单化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结合文章,完成图表。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超过、胜过 做 苟且偷生 祸患 通“避”,躲避 厌恶 所以 正面论证 义 生 > 喜爱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结合文章,完成图表。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