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本书文选部分所选的文章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道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词汇是不断变化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词汇的学习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摘编自王力《古代汉语·绪论》) 材料二: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从本义到引申义,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行”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如(诗经·幽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行走”,如《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指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离开”,如《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至则行矣”。由“行走”还引申为“实行”,如《论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