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2954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1368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福建省,4月,答案,试卷,语文,期中
    2025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B 项错误。材料一提到“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后续的分析至关重要”,但选项中的“因而决定了 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和客观性”过于绝对。数据质量只是影响结果的因素之一,如材料一中还提到“过度依赖经 济学假设可能忽略文化、心理等因素”,说明结果准确性并非完全由数据决定。 染力。(每点1分,答满4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8.①叙事涉及对象的名字、身份均有儒学知识特点,如称黄兴为子贡;②叙事内容主要由文学、儒学知识来承 载,如仁德丸子;③叙事情节主要靠文学、儒学知识来推动,如用龟与熊掌表明程先生的选择;④叙事语言典 雅,引经据典,知识色彩浓重,如灼灼其华等。(每点2分,答满3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9.BDG 10.A 【解析】悲摧的摧,意思是伤心,断肠。 2.D 【解析】D 项错误。材料二提到数据显示唐诗中“悲”情最多,但并未说明“唐代诗人大多情绪低落”。“多愁 善感”是诗人的职业特征,“悲伤的力量”是诗歌表达的需要,数据统计结果与对唐代诗人的整体评价不能直接 等同。 3.A 【解析】A 项不符合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材料一强调“通过统计构建模型分析历史规律”,而选项中描述的是 利用可视化工具呈现社交关系,属于信息呈现方式,未涉及定量分析与规律总结。 4.示例分析(以《蜀相》为例) ①诗人:《蜀相》的作者杜甫,是高产诗人。 ②季节:诗中“映阶碧草白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浓缩了春天的美景,体现了“春”在唐诗中的主导地位, 与材料二中“春秋两季,景色美不胜收,每个场景都可入诗入画”的结论一致。(或可答颜色“碧草”“黄鹂” 是春景描写的重要对象) ③情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 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另外可选的诗歌及大答题点提示:《山居秋暝》可选高频字词、季节、情感:《蜀道难》可选作者、高频字词 (意象)、情感;《客至》可选作者、高频字词(意象)、季节、情感) 5.C 【解析】“也暗示了他对西方文化的厌弃”错误。程先生只是在对比中阐述了中西方音乐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以 及所体现的理念差异,并非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6.D 【解析】整体上多采用应物兄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通过他的观察、感受和回忆推动情节(如“他觉得”“他记 得”等表述),;有时变为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如“我真想马上把这个消忽告诉慈恩寺的住持释延长。”还有第三 人称的全知视角,如“我们的应物兄”。多种视角变换,实现了表达的自由灵活。 7.①突出程先生儒学大师博学的形象特点;②表现程先生的心理巾思乡之愁到离别之恨的情感推进;③深化了 海外游子心系祖国的主题;④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上文风格保持一致;⑤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文章更有感 第 1 页 共 4 页 11.D 【解析】“张孝祥对建安刘温父的文章翰墨十分看重”错,应为“建安刘温父对张孝祥的文章翰墨十分看重”, 所以才会有后面的“搜集法帖,收集诗歌,嘱托作者在开头写序”等内容。材料二是作者给张孝祥的词写的序, 交代了这些词的收集者是“刘温父”,“建安”,地名,今福建建瓯。 12. (1)他的词超凡脱俗,大概不可追随,不是汉唐众多诗人所能控制(影响)得了的啊。(译出大意给2分:“追 蹑”“管摄”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自从苏轼故去,能够继承他风格的人,不是张孝祥公谁又可以呢 (译出大意给2分;“轨”“其谁与哉”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3.①命运安排:②景色独特:③在此作词,堪与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之词争雄比肩。 【评分参考】答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洵不擅长写诗,欧阳修不擅长写赋,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