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时5 先贤智慧(一)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鱼我所欲也》整合 【知识整合】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论证方法 修辞手法 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举例论证,说服力强;对比论证,逻辑严密 运用排比、 增强气势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知识延伸】 1.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主张“以民为本”,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2.《孟子》中的文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富于文采和气势;同时,善用比喻和事例说理,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拓展训练】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③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如此,这样。④圹(kuàng):同“旷”,旷野。 1.(相同点·孟子思想)【甲】文认为,“得道者”会“ ” (用原文句子填空),【丙】文认为,“得其民”就会“ ——— (用原文句子填空),它们共同体现了孟子 的治国思想。(3分) 天下顺之 斯得天下矣 以民为本 2.(不同点·修辞手法)【甲】【乙】【丙】三篇选文中画线句子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甲】文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得道”对于安定百姓、巩固国防和威慑天下的重要性;②【乙】文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之人的厌恶和批判之情;③【丙】文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比作水往低处流、野兽向原野奔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姓渴望归顺仁德的君主是自然规律,强调了施行仁政的主张。 (共6分。每点2分) 3.(相同点·论证方法)【乙】【丙】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5分) 都用了举例论证。(1分)【甲】文列举有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弃“义”,(1分)【乙】文列举桀、纣之失天下,(1分)均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 【参考译文】 【丙】孟子说:“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方法:得到了民心,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人民想要的东西替他们聚集起来,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向仁德的君主,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