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时2 学习之道 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七上《<论语>十二章》整合 【知识整合】 篇目 相同 不同点 内容 手法 体裁不同 主题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对比 语录体,以记言为主 修身做人 《送东阳马生序》 赠序,以叙事为主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劝勉马生勤学苦读 【拓展训练】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丙】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①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②,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③,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④也。 (选自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注]①矜己:夸耀自己。②绳武:沿袭武王之道。③伊巫之俦:伊尹、巫咸这些人做同类。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帮手。俦:辈,同类。④辕下驹:指车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亦比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 1.(相同点·主题)下列对【乙】【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两文都表达了长辈对后辈的殷殷期望。不同的是【乙】文言辞恳切,语气和婉;【丙】文语气严厉,对儿子是斥责不屑。 B.【乙】文用“穷冬烈风”的环境描写衬托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丙】文以家风来教导儿子勤学励志。 C.宋濂因为马生的贤能善学写这篇赠序,鼓励马生;张居正是发现儿子的不足,写这篇文章教导儿子。 D.宋濂认为自己成才的关键是勤奋好学,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慧,是可以成才的。 A 【解析】【丙】文中张居正对儿子没有斥责不屑,而是谆谆告诫。 2.(相同点·手法)三篇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选文中任选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示例一】【甲】文中将颜回与一般人对待贫困的态度对比,表现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示例二】【乙】文宋濂将自己与同舍生的日常生活条件对比,突出自己求学条件的艰苦,表现自己对学习的热爱。 【示例三】【丙】文张居正将儿子幼时聪颖好学与科举后自矜自足、不思进取对比,意在教导儿子苦志励行,勤奋读书,立志高远,有所作为。(3分) 3.张懋修“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如果你是张懋修的母亲,请你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规劝他。(4分) 【示例】儿啊,学海无涯,你仍需努力进学。况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要谨记你父亲的教导啊!(4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丙】你小时候十分灵敏聪慧,刚学写文章,便知道写作的方法,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都高兴地祝贺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这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一个。”然而自从癸酉年科举之后,(你)忽然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