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考二轮复习 《朝花夕拾》 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 知识梳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是在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提及或叙述,从中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有助于消除我们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朝花夕拾》中的标题,或以人为题,如《藤野先生》《范爱农》;或以事为题,如《父亲的病》;或以民间庙会为题,如《五猖会》《无常》;或以熟悉的小动物为题,如《狗·猫·鼠》;或以一个人与一本书为题,如《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任务1: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描述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眷恋或痛恨,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童年、少年、青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篇目 内容概括 主题思想 《五猖会》 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灵上的隔膜,控诉和批评了封建家长和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揭示了儿童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矛盾,提出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揭示了这些“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上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 “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判”。 《琐记》 主要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任务2: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人物 篇目 故事情节 性格特征 长妈妈 《阿长与 <山海经>》 ①“长妈妈”名称的来历; ②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爱摆“大”字; ④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给“我”买《山海经》。 迷信、唠叨,注重麻烦的礼节, 善良、朴实, 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藤野 先生 《藤野先生》 ①忘打领结;②修改、补全“我”的讲义; ③订正“我”的解剖图;④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不拘小节、没有民族偏见、严谨认真、和蔼可亲。 范爱农 《范爱农》 ①拍发电报;②看光复的绍兴。 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 衍太太 《琐记》 ①鼓励孩子吃冰; ②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 陈莲河 《父亲的病》 ①开滑稽的药方;②四处招摇撞骗。 狡猾、贪婪、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