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基础知识综合题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lú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tà”;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土槌( ) lú( )管 复tà( ) (2)上面文段出自 (填人名)撰写的著作《经典常谈》,共 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请结合上面文段,谈谈“重叠”在《关雎》或《蒹葭》中的表达作用。 (4)下列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 B.《诗经》采取断章取义之法,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C.《诗经》成为儒家四书之一,主要作教化之作用。 D.《诗经》“六义”,即所谓风、雅、颂、赋、比、兴。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A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zhuó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他却将玉比人,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乙】《经典常谈》中说:“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我就是扣住“重叠”来解读《蒹葭》的。从《蒹葭》全诗看,诗中运用“重章叠句”,形成结构上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从用词看,诗中用了“苍苍”“萋萋”“采采”等叠词,读起来既音韵和谐,又充分体现了主人公“觅而不得”的怅wǎng之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切如磋( ) 如zhuó( )如磨 复沓( ) 怅wǎng( ) (2)【甲】文段出自 (填作者)的《经典常谈》,阐述了 (填A处的人物)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的解读。 (3)请参考【乙】文段中对《蒹葭》的解读,从学过的《关雎》《式微》《子衿》中任选一首,谈谈“重章叠句”手法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好处。 3.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惟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1)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领域 B.美丽 C.撺掇 D.大约 (2)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