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6341

期末真题汇编 14 诗歌鉴赏(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170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统编,下册,语文,七年级,学年
  • cover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 期末真题汇编 14 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2024七下·七星期末)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其中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诗句“吟鞭东指即天涯”体现了诗人在无限感慨中所表现出的   的人生态度。 2.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4七下·随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各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相传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此指古琴。②挥手:指弹琴。③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3.从“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典故,我想到该诗中“   ,  ———这两句,感知了琴声的高妙,心境如洗过般明净,余音与钟声共鸣。 4.诗人沉浸在琴声中浑然忘我,从“   ,  ———可见不知不觉中已天色苍茫,日光熹微。(摘录诗中两个词填空,每空限填一个字)。 (2024七下·邛崃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咏四首(其三) 陆游 微风翻翻芋叶白,落日漠漠稻花香。 出门纵辔何所诣,万里桥南 晚凉。 5.诗歌前两句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作答。 6.诗歌最后一句横线处填入下面哪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乘 B.追 C.说 7.(2024七下·罗湖期末)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4七下·兴业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辞官南归,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西斜的白日让诗人更添眷恋、惆怅之情。 B.离开京师如逃出樊笼,诗人挥响马鞭奔向广阔的天涯,回归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C.后两句诗人自吐心曲,辞官归隐是为了给青年才子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D.诗作前两句抒情叙事;后两句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 9.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出的意义。 (2024七下·邵阳期末)古诗文阅读 寻幽居不遇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注释)①半山:山半腰。②向暮: 傍晚。③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亦泛指鸟鸣声。 10.这首诗通过描绘   、    等 景象来表现朋友居处的清幽宁静。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4七下·石家庄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问答后面的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水口①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②, 满江风浪夜如何③。 今朝试④卷⑤孤蓬⑥看, 依旧青山绿水多。 ①水口:在福建邵武东南,古称闽关,宋置水口寨。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②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③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④试:尝试。⑤卷:翻开。⑥孤篷:孤舟的帘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