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周 敦 颐 1.掌握文学常识,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3.感悟莲花高洁的品质,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重点) 学习目标 文体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一文体。《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说 作者简介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道洲(现在湖南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任南康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ǎ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疏通文意 多 的 很,非常 只 从 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译 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疏通文意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称代词,我 沾染(污秽)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表转折,却,但是。 洗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译 文 水波 艳丽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语气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疏通文意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译 文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文意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译 文 应当 译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