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8493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任务三《表达与呈现》课件

日期:2025-05-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20343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任务
  • cover
(课件网) 七下第六单元任务三 表达与呈现 学习目标: 1.清晰表达对科技及科技工作者的认知,提升信息提取、文字撰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完成不同表达任务,培养自主探究、资料整合和创新思维能力。 3.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完成了任务二,你已经对中国的一些科技成就和科技工作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笔表达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从以下任务中选择其一完成,也可以自己设计任务。 选择你有所了解的一位科技工作者,浏览与他有关的新闻报道、传记资料等,从中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为他“画像”。可以编列他的大事年表,也可以记述他的主要经历,还可以分析他身上的科学精神。 1.为探索者“画像” 任务1:为探索者 “画像”(以袁隆平为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后,他便投身于农业科研工作。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这一切,立志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1964年,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茫茫稻田中艰难寻找雄性不育株。1973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终于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此后,他并未停下脚步,不断对杂交水稻进行改良和创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都相继取得成功。 袁隆平身上闪耀着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不顾他人质疑,坚定地走在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上;为了提高产量,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同时,他心怀天下,将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为己任,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任务1:为探索者“画像”(以屠呦呦为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肆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开始抗疟中药研究。她查阅大量古代医籍,走访民间医生,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 640 种可能有效的中药,经过190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随后,她以身试药,验证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972年,她和团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这一成果在全球抗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她和团队反复试验,永不言弃;还有她对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从古籍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有无私奉献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试药,只为拯救更多生命。 观看与你所熟悉的科技领域有关的影视作品,包括表现科技事业、科技工作者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观看时要注意记录重要信息,观看结束后及时撰写相关介绍文字。召开“科技影视作品分享会”,把你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2.介绍科技影视作品 任务2:介绍科技影视作品(以纪录片《创新中国》为例) 《创新中国》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在各个科技领域创新突破的纪录片。该片涵盖了信息、制造、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信息领域,介绍了中国 5G 通信技术从研发到领先世界的历程,展现了科研人员攻克关键技术的艰辛和智慧。在制造领域,呈现了中国高铁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的过程。 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生动的案例和专家的讲解,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同时,也展现了科技工作者们勇于探索、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对于想要了解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