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眼前千千景 心中万万情 古代诗歌五首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情 境 导 入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便觉长风浩荡。 于登高望远时,便有千丝万缕情。 今天我们随诗人们一起登高望远, 看眼前千千景,悟心中万万情。 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 任务一:登幽州台,解悲情 学习任务 任务二:登顶泰山,抒豪情 学习任务 任务三:登飞来峰,明壮志 登幽州台歌 陈 子 昂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关于幽州台: 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诗骨”之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被后人誉为“唐之诗祖”。有《陈伯玉集》。 背景资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读通诗文 1.听名家范读,体会诗歌情感。 2.小组内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ɡ tì 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 疏通诗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过去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译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看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涌上诗人的心头。 【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面对茫茫天宇与原野,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引人共鸣。 登台远眺,写空间辽阔 触景生情,写心中孤寂 诗眼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幽州台,孑然一身,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再读诗歌,思考:作者怎样表现自己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