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下第21课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会运用。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链接课下注释①)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 陈子昂出身于富有的家庭,自幼具有豪侠之气,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时期,当时的政治局势较为复杂。武则天当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广开仕途,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重用酷吏,镇压异己。这种政治环境既给了陈子昂这样的有识之士一定的机会,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创作背景】 陈子昂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他一心报国,积极参与朝政,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理想。然而,他的一些主张和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完全采纳,反而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一些权贵。公元 696 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担任参谋。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他不懂军事,指挥不力,致使前军陷没。 【创作背景】 陈子昂多次进言献策,甚至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以破敌,却不被武攸宜采纳,反而被贬为军曹。在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市)。他想到了古代那些贤明的君主,如燕昭王曾在幽州台上招揽天下贤才,使燕国得以强盛。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任务一:初读诗歌 了解内容; 任务二:诵读诗歌 参悟情感; 任务三:再读诗歌 感受意境。 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诗歌 了解内容 1.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2.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诗歌韵律。 3.再次诵读,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任务一:初读诗歌 了解内容 1.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 tì 任务一:初读诗歌 了解内容 2.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诗歌韵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务一:初读诗歌 了解内容 3.再次诵读,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任务二:诵读诗歌 参悟情感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2.试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任务二:诵读诗歌 参悟情感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对比手法。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进行对比,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任务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