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八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文城市的基本理念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人的精神凝聚、审美培育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行动指南。 中国式的城市人文类型故事,是值得认真面对并加以格外珍视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城市人文类型故事。所以,中国的人文观念和涵盖范围,在新的前行中,在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还会有更多来自“他者”的鲜活元素加入。这是我们解读人文城市理念中国化实践的一个关键点。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事情,是如何将人文城市理念进行有效的中国化转换,要怎样结合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全新实践,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寻找并建立一套评价体系,进而将这一体系推进到实践中去,成为指导中国城市更好发展、营造更被普通民众认可和乐于安居的新家园的指导性原则。 如果我们能够将已经比较成熟的大量有关人文城市的理论,继续分解为对人文城市理念的构成、内涵等内容的中国化的对应研究,可能还会催生相当丰富的新成果。中国的很多城市设计、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阙如问题,一些城市新建设缺乏人文意味和文化魅力,城市面目一味趋洋、仿古、求奇,文脉模糊,文化识别性缺失。一些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过分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过分注重城市外貌的宏伟壮观却忽略了人们的真实生活需求等问题。这些现象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观念在做支撑的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合理解释。 我们希望在整理和总结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经验和实践得失中,能够逐步形成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体系。但是建立这一理论体系的前提,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吸取他人的教训。我们将“人文”的概念应用于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在这一评价视域中,将以城市文化的发展质量标准和人文尺度,以及城市的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去评价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质量状况。 (陈宇飞《人文城市理念的中国化实践初探》) 材料二: 自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以来,我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人民城市与人文城市是什么关系?这次演讲,我主要从人民城市与人文城市的关系切入,希望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认知人民城市的理论内涵、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民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更加深刻地了解建设人民城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继而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人民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最早见于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这次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此前,关于城市建设的目的,常用的表述是“以人为本”。但由于“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可以指现实中的任何个体、阶层或群体,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容易确定到底“以哪个人、哪个阶层或群体为本”。而把“以人为本”深化为“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城市建设一定是人民至上,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某些个人或少数团体。可以说,人民城市申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人文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在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新型城市”的概念,并具体分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类。其中人文城市主要针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冲击,如把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旧城老城等“一拆了之”。新型城市既是对城市粗放型建设发展的有力矫正,也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文城市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我国新型城市主要形态之一的人文城市,梯次推进、普遍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