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考点+知识点+解析+过关自测题+考试真题 七下语文第22课《古代诗歌五首》考点 一、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体裁】古体诗 【主旨】诗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郁闷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不平之情。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代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苍茫,我就独自悲伤流泪。 【赏析】诗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其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那些能够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两句中,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则直接抒写了诗人寂寞悲苦、失意苦闷的心绪。 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核心主题:怀才不遇的孤寂悲愤,对时空永恒的感慨。 高频考点 (1)体裁:古体诗 (2)名句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虚写手法,表达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生不逢时的惆怅。 (3)情感分析:“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字的作用。 突出诗人孤独无依的悲凉心境。 (4)艺术手法:直抒胸臆,时空对比 “天地之悠悠”与个人渺小形成反差。 二、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裁】五言古诗 【主旨】这首诗描绘并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译文】泰山怎么样啊?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美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我的心震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赏析】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 首句用一问句,将自己乍一见泰山,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第二句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及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三、四两句中,一个“钟”字赋予了大自然以人情,它是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而一个“割”字则赋予泰山以雄浑的力量,突出了其遮天蔽日的特点。 五六两句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则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瞪大眼睛想把这一切看个够,进一步突出了泰山景色的迷人。这两句诗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末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众山的矮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及其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核心主题: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对泰山雄伟的赞叹及攀登人生顶峰的抱负。 高频考点 (1)体裁:五言古诗 (2)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象征远大理想。 (3)炼字题:“造化钟神秀”的“钟”字 拟人,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美。 (4)写景手法:虚实结合 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绵延辽阔。 三、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裁】七言绝句 【主旨】诗歌在借景说理,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豪迈气概。 【译文】飞来山上有千寻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