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 “伟大的品质” 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不同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这三首古诗分别从送别、边塞征战以及托物言志的角度,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昌龄被贬入吴期间,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格调明朗,感情真挚深沉,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塞下曲》 为唐代诗人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动的刻画,展现了守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他不追求梅花外表的艳丽,只希望它的清香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以此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内心的清正廉洁和淡泊名利。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体会古人重情义、守边疆、尚清廉的高尚品质。理解诗歌中“送别文化”“家国情———“托物言志”的文化内涵。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画面。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分析,体会三首古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送别的不舍、将士的英勇、梅花的品格)。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伟大的品质”在当代的意义。 审美创造: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尝试用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表现古诗的独特韵味。感悟诗人通过意象(如寒雨、冰河、墨梅)传递精神境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 体会诗人情感及诗歌表达的品格。 教学难点: 1. 感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精神追求。 情境导入: 同学们,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火炬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开启寻光之旅。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一:学古诗,解码精神之光。 学习内容:聚焦《古诗三首》,挖掘诗人和戍边将士的精神追求(如王昌龄的报国壮志、卢纶笔下将士的勇猛)。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赏析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品质,提炼精神符号(如“孤城”“不破不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古诗闯关探“品质” 1.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烟雨送别图、边塞风雪图、水墨梅花图),提问:同学们,根据你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内容,请你看一看,“这三幅图分别对应哪首古诗?说一说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晓课题,引出单元主题“伟大的品质”。 2.跟谁范读朗诵三首诗。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指名朗读第一首诗,纠正字音。(如 “芙、蓉、洛、壶”)。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化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与情感关联。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受寒雨离别之情 1.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教师PPT出示整首诗句, 提问:“从诗中找出送别时间、地点、天气和诗人心情的关键词。” 预设:时间:平明;地点:芙蓉楼;天气:寒雨 教师出示PPT:了解送别诗的含义和古代送别的意向。 柳枝: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 2.精读品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