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1010

【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2课时22古诗三首 课件+素材 统编版四下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31608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古诗,统编,素材,课件,三首
    (课件网)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 下 www.21cnjy.com 第2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二 感受韵律 三 赏析古诗 四 拓展作业 五 任务简介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体会古人重情义、守边疆、尚清廉的高尚品质。理解诗歌中“送别文化”“家国情———“托物言志”的文化内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画面。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分析,体会三首古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送别的不舍、将士的英勇、梅花的品格)。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伟大的品质”在当代的意义。 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尝试用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表现古诗的独特韵味。感悟诗人通过意象(如寒雨、冰河、墨梅)传递精神境界的创作手法 情境大任务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火炬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一:学古诗,解码精神之光 学习内容:聚焦《古诗三首》,挖掘诗人和戍边将士的精神追求(如王昌龄的报国壮志、卢纶笔下将士的勇猛)。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赏析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品质,提炼精神符号(如“孤城”“不破不还”)。 任务简介 猜诗题 这三幅图分别对应哪首古诗?说一说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 听范读,注意字音划出节奏。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_____)在(_____)送别(_____ ) 王昌龄 芙蓉楼 好朋友辛渐 解诗题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柳枝: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 送别诗 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诗 在一个秋天的早晨,下着冰冷的秋雨,有两个人正在芙蓉楼前畅饮。他们中有一个人即将从这里出发,乘船前往洛阳;另一个人送别友人,愁绪满怀,依依不舍。送别的人,名叫王昌龄由此作诗一首。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风格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知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请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这寒雨、长江、夜色、这孤独的远山,让作者的心情因为送别而更加忧愁。再次朗诵古诗,读出依依惜别的孤独之情。 赏析古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连江’仅仅是写雨吗?‘孤’字既写山,又写什么?” 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就是“秋雨”。 寒意与萧瑟。“寒”字不仅指雨,更是即将与好友分别的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孤” 既写楚山,也写诗人送别后的孤独。 内心孤独 所见凄凉 赏析古诗 王昌龄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在开元二十五年王昌龄被贬谪岭南,三年之后改任江宁县丞。到天宝六载,王昌龄又被贬谪到更偏远的龙标做县尉。十年之间,两次遭贬。王昌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