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126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25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7课,短文
  • cover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馨(   )   鸿儒(   ) 案牍(   ) 诸葛(   ) 西蜀(   ) 濯(   )   涟(   )  淤泥(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_____ (2)有龙则灵_____ (3)斯是陋室_____ (4)惟吾德馨 _____ (5)亭亭净植_____ _____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 (7)陶后鲜有闻_____ (8)宜乎众矣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仙则名(         ) (2)无丝竹之乱耳(       ) (3)无案牍之劳行(       ) (4)不蔓不枝  ( )  ( )  (5)香远益清 ( ) 5、解释加点词的古义 (1)惟吾德馨   古义:_____  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 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 古义:_____ 今义:栽种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填空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 (5)、《爱莲说》一文中的中心句是: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7)、《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8)、《爱莲说》中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引出主旨,为后文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B.作者描写陋室从环境、交往、生活三个方面入手,层次分明地展现了陋室风貌。 C.“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并不矛盾,前者是雅趣,后者是厌弃世俗烦扰。 D.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的形象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巧用衬托手法,在歌颂“莲”时,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 C.作者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即使世间知音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开篇议论引题,继而对莲进行描写,抒情则贯穿全篇。 10、小智在朗读《陋室铭》和《爱莲说》时,发现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陋室铭》读起来节奏铿锵,《爱莲说》则更加舒缓。请你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这是为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3.文章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你如何理解陋室的“陋”与“不陋”? 14.作者是如何证明“陋室不陋”的?请根据下面的引导进行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