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3148

七年级下册(2024)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56179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年级,下册,2024,古代诗歌,五首,幽州
  • cover
(课件网) 登高咏怀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掌握学诗方法。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回顾读过的古诗: 1.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浅:明白诗句意思 深:读懂诗作情感 ———诗言志” 2.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 沉潜讽诵 “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小组合作一: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 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知人论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背景介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小组合作二 探讨:你觉得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读到这种情感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细读感悟 时间角度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登高必赋 ———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小组学习任务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合作探讨:《望岳》与《登幽州台歌》在抒发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最主要、最常用的表现形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小组学习任务二 (1)合作探讨: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诗题叫《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探讨诗人是以怎样的视角来“望岳”的? (3)你觉得《望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望岳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