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远见。38岁时辞官还乡,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了解作者 1.听读录音,划分节奏。 2.大声朗读,感受韵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诗歌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时间角度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赏析 通过“天地悠悠”和人茕茕孑立的“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将个人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 空间角度 抒发情感 炼字: 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主旨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又暗含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望 岳 杜甫 知识积累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风格沉郁顿挫,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他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寓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今属山东省)省亲———他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南岳,西岳,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