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小马过河》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围绕“办法”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小马过河》就是最后一篇。本单元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一些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启示。 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引导学生从故事的不同侧面谈看法,或联系生活实际,谈生活中类似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加深理解,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从故事中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的感受。“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承接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现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梯度发展。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富有童趣,能够引发儿童思考各角色的身份,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更是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的好文本。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重点在于根据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一方面为后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铺垫。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故事情节已很明晰,语言发育还较薄弱,对故事中的道理还不能有深刻的理解,需教师层层点拨,习得语言,习得道理。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情节生动有趣,对话很有特点,又特别接近儿童的口语,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课文篇幅较长,故事含义深刻,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理解会有一定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 学习目标确定 1.会读“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本课“愿、意”等8个生字,会写“愿意、麦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习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2.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 节 一 :字源导入 教师活动1 1.出示古文字“马”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奇的古文字,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 2.插入短视频:汉字“马”的的演变过程。 3.今天,我们来认识来一匹小,一起走进寓言故事《小马过河》。请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把生字词圈出来。 学生活动1 1.猜一猜古文字; 2.观看视频:“马”字的演变过程; 3.听读课文。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古文字“马”的导入及观看视频“马”字的演变过程,唤起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环 节 二 :随文识字 教师活动2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2.指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出示) (1)认读生字。 (2)识记生字。 加一加: 原+心=愿 音+心=意 亻+白=伯 穴+犬=突 扌+卓=掉 形近字比较: 孩———该 孩———刻 指导书写。(出示) (1)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和结构; (2)重点指导难写字的书写 “愿”:上边的“原”第二笔要写得略长些。 “麦”:第三笔竖与第五笔撇不要写成一笔。 “突”:下边是个“犬”,不要写成“大”。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2 1.自由朗读课文; 2.读一读生字; 3.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4.书写生字。 活动意图说明: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