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7548

22《手指》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06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手指,教学设计
  • cover
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本课所在的五下第八单元,依人文主题"风趣幽默"设定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层层引导重点突破,再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读读、划划、圈圈、说说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语言提升,体会文章道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课文的学习,继承发扬“团结才有力量”的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感受语言的风趣,尝试仿写。 思维能力: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审美创造: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风趣的语句。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找到生活中与大拇指相似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漫画启趣———激活“趣味感知” 1.情境导入:出示丰子恺自画像及《白鹅》插图,点明“漫画与文字皆藏趣”,引出课题《手指》。 2.“若给手指拍‘趣味照片’,你会拍外形,而作者拍了什么?”(引导发现“姿态、性格”视角,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用比喻激活“人格化表达”认知,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趣味联结。) (二)初读寻趣———发现“新颖视角” 1.品“带”字之趣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提问:“‘带’字用错了吗?妙在哪?”(生:没把手指当身体一部分,当“随身伙伴”,很有趣!) 小结:“漫画家的幽默从‘用词’开始,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就能发现趣味。” (设计意图:通过“带”字品析,落实“语言表达趣味性”的感知,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2.梳“结构之趣” 默读课文,用“____”画姿态、“~~~~”画性格。 发现结构:“每个手指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就像给手指写‘人物小传’!” (三)小组合作探究———梳理五指姿态与性格 1.聚焦大拇指,方法指引 (1)抓关键词,概括姿态 出示段落,圈画关键词:“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提问:“用一个词概括大拇指的外形?”(生:外形不美) 2.布置小组任务,明确目标 (1)任务说明:文中其他手指的姿态和性格是怎样的?请小组合作,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任务单。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形成表格 3.小结: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快速梳理了五指的姿态和性格,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趣味。 (四)精读品趣———解密大拇指的“趣味密码” 1.外形之趣———丑萌感的拟人化表达(方法示范) (1) 抓关键词,概括姿态 出示段落,圈画关键词:“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提问:“用一个词概括大拇指的外形?”(生:外形不美) 联想生活:“像生活中的谁?”(生:卡通形象中的“胖墩”、憨厚的邻居大叔) (2) 品语言,悟趣味 对比阅读:“不说‘短粗’,而说‘矮而胖、头大而肥’,哪种更有趣?为什么?” (生:后者像在描写一个人,有画面感,带点调侃的亲切感。) 2.性格之趣———心甘情愿的“苦力担当” (1)动词玩味,感受劳苦 出示“扶、抵、按、顶、翻、揿”6个动词,学生模拟动作(撑桌面、按桌角),体会“用力感”; 对比“动作相似但动词不同”,点明“精准动词让画面鲜活”, 顺势出示几个动作的词,检查生字,强调“揿”字读音(方言“按”义)。 (2) 6个“叫他”,强化反差幽默 师生合作读文(师重读“叫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