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8159

15.《背影》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921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背影,课件,2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4 背 影 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朱自清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898-1948)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狼藉( ) 蹒跚( )簌簌( ) 赋闲(fù xián)勾留(gōu liú) 马褂(mǎ guà)游逛(yóu guàng) 搀扶(chān fú)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 字词复习 xiè sānɡ jú yínɡ yū suǒxiè zhà chāi jí pánshān sùsù 踌躇 (chóu chú) 颓唐 (tuí) (shì) 拭去 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腐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 ②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 作者的意图在于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 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 然后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 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 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