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作家屠再华撰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脉络清晰,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既能帮助学生提取信息,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又能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在对粽子样子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在对粽子味道的描写中,用到了“又黏又甜”。这让学生在学习叠词、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并为口语表达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米字旁,会写“分、米”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实物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通过师生合作读、边读边做动作,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包粽子的顺序。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短语连着读、带着感受读、标点停一停,学习读好长句子。 5.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色、香、味,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米字旁,会写“分、米”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实物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通过师生合作读、边读边做动作,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包粽子的顺序。 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短语连着读、带着感受读、标点停一停,学习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色、香、味,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谈话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今天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意思的视频,一起来看看吧!你发现视频里都藏了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呀?在这个节日我们会吃什么呢? (出示四大传统节日的图片+文字) 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刚刚提到的这几个节日就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不同的节日,我们会吃不同的传统美食。 (二)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刚刚我们提到的传统美食,其实都是由它做成的,它就是———米。(图)小小的米粒遇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变身成了一道道传统美食。再过些日子,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米在这一天又会变成什么好吃的呢?在端午节吃的粽子我们叫它端午粽。 (三)识字“粽”和米字旁 “粽”这个生字里也藏着一个米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米字旁,米字旁的字大多和粮食有关。 教师小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味端午粽。 (四)出示课题 1.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端”左右结构;“午”字一竖不出头;“粽”,米字旁捺变点,右半部分读作“宗”,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美食。 2.齐读课题(注意读好平舌音)。 二、学习长句子的朗读 (一)出示学习提示一 课文讲了端午粽的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完成任务,放平书,坐端正。 (二)指导复杂短语的朗读 1.教师引导:读书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课文中有很多带有一字的短语,瞧,出示:一到端午节 一锅粽子 一掀开锅盖 一股清香 一小篮粽子,我们开小火车来读一读。 2.教师小结:“一”这个字可调皮了,在不同的地方要读不同的声调,你们把变调读出来了。 3.现在老师把短语放进句子里,谁能把这个长句子读好? 点评:你把标红的短语连起来读了,真棒,这是读好长句子的一个好方法。(板贴)谁也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