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诗歌引入,陶冶情趣 古诗词中的雨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享有“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为山原地貌。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 昆明 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另外还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集》等,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走近作者: 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写下:“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汪曾祺晚年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乡、故土的魂牵梦绕之情。 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昆明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表达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和昆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写一写 辟邪( ) 鲜腴( ) 菌子( ) 篱笆( ) 绿釉( ) 缅甸( ) 炽红( ) 苔痕( ) 舌苔( ) 密匝匝( ) 格调( ) 小巷( ) 巷道( ) 黄焖鸡( ) 扳尖 ( ) 暮年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bì yú jùn lí bɑ yòu diàn chì tái tāi zā diào xiànɡ hànɡ mèn bā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二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雨季长,但并不使人讨厌 ,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浓绿,饱和、旺盛 由给朋友宁坤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展现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雨”的描述,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上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引起下文 “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书写。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细读课文,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人? 2.作者写的这些景、事、物、人,和昆明的雨有关联吗?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仙人掌、各种菌、杨梅,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 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 作者从雨的不同角度入笔,将其特点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昆明的特征及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以“昆明的雨”和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为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想念。 链接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