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0047

3.1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35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11-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29946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地理,高中,2019,教版
  • cover
(课件网) 能够搜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入手,综合分析通过碳减排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 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生活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碳减排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环境调查,描述身边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建议。 地球四大圈层 一、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的概念: 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 1.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在岩石圈中,碳主要以破酸盐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圈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 2. 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 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使更多固态的碳转化为大气中气态的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或毁林开荒等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气态碳的过程。 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 3.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数百万年前古生物遗体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通过漫长的过程将碳以固态的形式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地释放到大气中,人为地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特别提醒]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 2、主要的温室气体: 水汽(H 2 O)、二氧化碳(CO2 )、 氧化亚氮(N 2 O)、氟利昂、甲烷(CH 4 )、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 30 多种气体。      [特别提醒]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 温室气体: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结合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 1. 在图中指出二氧化碳吸收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环节。 2. 分析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大气的温室效应越强。 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来衡量的。该指数表示的是在 100 年的时间框架内,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应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例如,设定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 1,则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 25,意味着同样质量的甲烷的增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   二氧化碳当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区,也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区域。目前,全球约有 54%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约 75% 的能源,排放了 80% 左右的人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