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一下册“和大人一起读”《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解析 《狐狸和乌鸦》是新修订统编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园地七“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的一篇故事。这个故事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是作为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好材料。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那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对话,都能激发起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基于学情特点,本课作为一篇阅读材料,在教学时需侧重两个维度:一是立足学生视角,将目标锚定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把故事“读通顺、读有趣、读明白”;二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能力进阶,重点解决“阅读策略指导”和“阅读素养提升”两大核心问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突破传统阅读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读、自读、演读”等多种方式变从“被动接受”故事到“主动融入”故事,构建真实可操作的阅读实践场域。 教学目标 1.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故事”,借助模仿、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读通顺、读有趣、读明白。 2.通过“大人”的朗读指导和与“大人”合作读等方式,体验和大人一起读的乐趣,拓宽阅读视野,分享阅读快乐。 教学重难点: 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故事”,借助模仿、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读通顺、读有趣、读明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交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读过哪些故事。 (二)揭题导入。 1.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和乌鸦》,指名读题。 2.交流读故事经历: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吗?和谁一起读的?是怎么读的? 二、听读激趣 (一)老师范读,师生互动。 孩子们,你们一边听一边看故事书上的字,如果遇到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一想。 1.读到“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这个时候狐狸在想什么呀? 2.读到“于是唱了起来……”———怎么唱的?(指名读乌鸦“哇”的一声,感受“得意”) (二)根据故事把内容,板贴角色。 这个故事里都有谁?谁能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为什么这样贴呢? 三、初读·读通顺 (一)自由朗读故事。 出示“读故事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故事,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2.读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想一想。 (二)反馈交流。 1.你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句子?有什么方法解决吗? 2.交流读长句子“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的方法:读好停顿、先把较难读的词语读好,再连起来读等。 3.指导读好长句子,老师领读。 四、细读·读有趣 (一)读故事开头。 过渡:孩子们,任务解决了,读通顺了(板贴“读通顺”),我们再一起去把故事读有趣、读明白吧。 1.指名读故事开头(第1自然段)。 2.借助板画,梳理开头。 听着听着,你们发现了吗?树上有一只乌鸦,它嘴里叼———一片肉。(板贴“叼”字)树下的狐狸呢?———馋得直流口水(板画口水)。 (二)读“动物对话”。 过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我们接着往下读。 1.出示三次对话,自由读。 2.聚焦狐狸动作,读好第一次对话。 ①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聚焦动作“眼珠一转”,观看狐狸说话样子的动画,再模仿读。 ③想象自己是乌鸦,说说此时会怎么想,再读写乌鸦表现的句子。 3.关注狐狸表情,读好第二次对话。 ①指名朗读,采访“小狐狸”:为什么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②关注狐狸心理活动,练读狐狸的话。 ③齐读写乌鸦表现的句子。 4.思考“假话”,读懂第三次对话。 ①指名带动作读,再同桌之间学着样子练读。 ②追问狐狸说话内容的真假和原因。 是啊,乌鸦的羽毛明明……狐狸却说它……,乌鸦的嗓子明明……可狐狸却夸它…… ③齐读狐狸的话,读出“狡猾”。 小结:孩子们,读故事,就是要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